2023-02-总结
AI 在中国市场的挑战与机遇
在中国市场,AI 技术特别是 ChatGPT 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利用 AI 查询资料将成为趋势,极大便利自媒体创作者,提高效率。中国互联网企业正在竞相推出类似 ChatGPT 的 AI 产品,谁能率先引领行业,谁将拥有更大的市场机会。然而,政治审查是不可忽视的挑战,可能会限制 AI 的发展和应用,尤其是在敏感话题上。AI 技术若与数字图书馆数据库结合,效果将非常显著,文案、图画、音乐和视频等领域将被人工智能逐步突破。掌握 AI 技术的创作者将获得更高层级的优势,而缺乏基础技能和独创性的创作者可能面临淘汰。
对《永恒的终结》的新理解与尊敬
当初阅读《永恒的终结》时,未能完全掌握其基本思想。现在对阿西莫夫的理解更为深入,对其尊敬和钦佩也大大增加。人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即使面临挑战和困境。疫情三年间,我们经历了“向死而生”的考验,依然不断前进。
附件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R4y1674s
家庭疏离与个人反思
当前,家庭已被分割成多个独立的“碎片”,每个人在不同的空间和生活方式中存在,彼此之间缺乏深度交流和情感联系。这种家庭状态仅剩下琐碎的日常事务,而忽视了真正的沟通和关怀。家庭的裂痕源于奶奶的逝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脆弱。
在这种环境下,个人感觉自己被原子化,家庭内部权责不对等的问题也显现。家庭不仅是物质的居所,更应是精神的归宿。当前的家庭缺乏内核,成为了名存实亡的存在。个人对家庭责任感到困惑,并考虑未来可能的独立和离开。
对家庭劳作的厌倦不是主要问题,而是时间和精力的高效利用。希望未来机器人能取代繁琐的家务,释放时间用于更有意义的活动,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
科幻中的极简未来与现实中的时间管理
许多科幻作品描绘了“极简未来”的生活,其中饭食为胶囊,水为药剂,洗浴为泡沫和蒸汽,上下楼为高速电梯,出行由自动驾驶汽车完成。这种未来场景假设了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使个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用于全面发展自我,从而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到那时,家务和体力劳动将成为教育课程而非工作职责。
当前,生产力水平尚不足以实现这一愿景。机器人取代人工劳动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这将使人们能够学习新知识,掌握先进技能,参与更高层次的工作。对现阶段“恶性”问题的处理,不一定对未来有害,重要的是注重长期主义。
因此,应常常反思时间的使用:是否花费在了有意义的地方?时间管理是关键,因为人类无法长时间高效工作,需要劳逸结合。虽然机器可以持续运作,但也需要维护和调整。人的生活不应仅仅被日常琐事填充,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目标。时间管理问题是永恒的,值得深思。
移动社交与现代原子化社会
200多年前,黑格尔提出了“我即我们,我们即我”的观点,今天这一观点在微信等移动社交平台的背景下显得尤为贴切。现代社会中,个人的独立性与对他人承认的依赖形成了对立。微信等移动社交体系正是现代社会中原子化个人的助推器。
原子个人的形成与特征
现代社会由独立的原子个人构成,这种个人脱离了传统的家庭伦理和熟人社会,获得了独立的人格。城市化、快节奏的生活、封闭的工作环境等因素加速了这一转变。结果是,我们与同事和朋友的交流比与家人的交流更多,与邻居的关系比与公司楼下小卖部老板的关系更亲近。
原子化的双重影响
原子化既使个人独立,又带来了孤独和焦虑。这种社会中出现了两种极端诉求:一方面,个人努力扩张自己的权利和空间;另一方面,这种扩张需要他人的承认和社会交往。因此,移动社交体系应运而生,既满足了个人独立的需求,又提供了社交满足。
移动社交的虚拟性
移动社交中的虚拟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社交时空的虚拟性使得我们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和视频在没有面对面的情况下交流,但这种交流可能存在真假难辨的情况。其次,参与者有意塑造的虚拟形象让每个人在社交平台上展示一个与现实生活不同的自我,这种虚拟形象可能更真实也可能更虚假,但为原子化个人提供了一种社会化的存在方式。
总结
微信等移动社交平台为原子化个人提供了虚拟时空和虚拟自我的构建空间,使得“我即我们,我们即我”的现代社会现象得以实现。移动社交平台让个人在虚拟的社交环境中,既保持独立,又获得社会认同,实现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化生存方式。
》 移动社交中的原子人与社会化 200多年前,哲学家黑格尔在讨论现代社会中的人伦关系时曾说过一句颇为神秘的话:我即我们,我们即我。今天,当我们反观微信十年来所构筑的移动社交体系的时候,这句谜一般的警句所蕴含的意思突然展现了出来:现代社会让我们普遍进入到“自我”独立的时代,而这种独立却要全面依赖于他人承认。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社交体系的全面开启,正是帮助我们完成向这个现代“人”转变的助推器。 现代社会是由一个个独立的原子个人构成的社会整体。18世纪思想家曼德维尔曾借用蜜蜂的寓言来描述这一社会。其中,单个蜜蜂追求私人利益的行为却促成了整个蜂巢的繁荣。在某种意义上说,原子个人成为现代社会得以形成的基本要素。什么是原子个人呢?它所指的是人们从血缘支配的家庭伦理与熟人社会走出来,获得了自身独立的人格规定。城市化的不断扩张,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都是加速这一原子个人形成的物质基础。渐渐地,我们发现与同事、朋友的交流会多于与家人的交流;相比于居住在一起多年的邻居,我们似乎更熟悉公司楼下小卖部的老板。 现代人的这一原子化的倾向,一方面成就了现代人独立的人格;另一方面,却又带来特属于现代人的孤独与焦虑:一种人群中的孤独和不知欲求为何的焦虑。于是,个人原子化的现代社会呈现出两种极端的诉求,一方面是个人对于自我权利、领域之界限的伸张;另一方面这种自我权利的伸张却同时更需要他人的承认,即需要一种由原子化个人共同构成的社会交往。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移动社交体系的广泛渗透,迎合了现代社会中原子化个人社交的要求。移动社交方式,一方面保持了原子化个人的独立空间,同时又让他在不必失去其独立性空间的基础上同时获得社交的满足,凭借于此,移动社交满足了原子化个人社交方式的全部诉求。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平台所构筑的社交网让我们每个人瞬间摆脱了“人群中的孤独”,转而开始享受一种“独处中的交流”。 微信社交常被视为虚拟社交的一种。但显然,这里的虚拟并非意味着非真实,它包含更为复杂的内涵:其一,移动社交的虚拟性在于社交时空的虚拟。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无须依照传统社交方式那样,在特定的时空中面对面交流,仅借助于文字、声音、视频等方式就可进行时空对接。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文字、声音与视频的虚拟化已达到了可以以假乱真的地步,于是在移动社交过程中,我们(We)虽然的确已经打破时空界限进行自由的、随时随地的交谈(Chat),但我们却无法确认在微信(Wechat)的另一端与我们交流的那个人究竟是谁,他是否真的是我们试图沟通、倾诉的那个人。 其二,更多的时候,移动社交中的虚拟性是参与社交的主体有意为之的。借助于朋友圈的发布,微信以图片、文字与视频的方式为每一个人勾勒了一个真实世界之外的虚拟人像。我们每个介入到微信社交平台上的人,顿然都获得了两重生活:现实的生活与朋友圈里晒出的生活。两者包含着一定的重合,但两者却绝对无法一一对应,又真伪难辨。点赞、评论所构筑的那个社交世界成为活在现实中的原子化的个人获得社会承认的一种方式。于是,朋友圈中的那个虚拟的“我们”是现实中独处的我们更希望自己在社会中被看到模样: 如果我想让别人称赞我的积极努力,那么加班、写作、工作报告就成为朋友圈中呈现的主调,如果我想别人看到我的闲淡自适,那么阳光中的下午茶、湖畔的小憩就成了朋友圈晒图的底色。移动社交为原子化个人所提供的不仅是与他人隔空交流的虚拟时空,同时还提供了一个为原子化个人描画虚拟自我的画布。而这个活在朋友圈中的虚拟自我或许比现实中的那个自我更真,也可能更假。但不管怎样,原子个人却在这两种存在中获得了一种社会化生存的方式,其中,我就是我们,而我们也是我。
美国阴谋论与科学与历史的关系
美国的部分阴谋论并非全无根据。一方面,批评者可能认为这些阴谋论缺乏科学依据;另一方面,阴谋论支持者则认为这些观点是基于对历史的独特理解。实际上,阴谋论往往反映了对现有体系的不信任,结合历史事件和科学知识的误解或曲解。因此,阴谋论的存在和传播常常是历史背景与科学知识之间张力的结果。
论坛价值的核心:人而非形式
论坛的真正价值在于人——有趣的用户和优质的内容,而非仅仅是形式上的条框或美化。这些形式上的元素虽然重要,但只是“枝叶”而非“树干”。成功的论坛运营必须以“人”为核心,通过提供便利的服务来吸引和留住用户。有效的管理不仅涉及事物的处理,更需要对人的管理。论坛的运营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管理学的挑战。用户与平台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相互影响,运营者需认识到这一点,以有效管理和服务来促进论坛的发展。
人生的坚持与自我价值
人生的终点只有在死亡时才会到来,真正能抵达终点的只有那些持之以恒的人。个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往往充满热忱,尤其是当这些事物能够帮助他人并体现自身价值时。对不感兴趣或被迫去做的事情,热情容易减退。
帮助他人并非无偿,而是一种“等价交换”:个人获得认可,而他人得到帮助。个体的自我价值依赖于社会的认可,没有社会的反馈,个体价值难以体现。
个人常因半途而废而失去机遇、财富,或引导他人误入歧途。认识到时间的宝贵和试错的必要性,有助于提升认知和能力。希望能够再次坚持,至少不辜负自己,即便是在孤独的境地中也要坚守自己的信念。
最终,人与禽鸟、太守之间的乐趣各异,各有其独特的满足感,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找到自身的乐趣和价值。
OpenAI 的公司架构设计
OpenAI 的公司架构设计非常独特,初期设立为非营利组织,专注于实现其理想。然而,为了继续推动长期研究,OpenAI 后期创建了一个有限合伙公司来进行投融资。这种架构允许其通过商业化运作拉取资金、招揽人才,并将投入资金回笼,支持原公司的研究目标。这种模式在保持理想目标的同时,通过商业化手段确保资金和资源的持续流入。
附件
[【ChatGPT诞生记:先捞钱,再谈理想|OpenAI翻身史】](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e4y1w7D6
对“成功学”课程的质疑
某些教师销售“成功学”课程,试图以个人价值观影响学生,甚至暗示通过贿赂和人情来获得工作晋升。这种做法令人失望,并质疑其师德。将学生的资金用于“孝敬”领导的建议,违背了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基于真实的知识和技能,而非贩卖个人观点和不正当的成功手段。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教育的本质,也误导了学生。
AI 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对 AI 的焦虑是不必要的,因为 AI 主要是工具和手段,而非最终目的。AI 的加速发展将减少体力劳动,增加脑力劳动。因此,如何有效利用 AI 辅助脑力劳动成为新的课题。同时,AI 生成内容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需要深入探讨和明确。这些挑战和问题应引导我们合理利用 AI 技术,并解决相关法律和伦理问题。
对现代诗歌与文学的反思
今日学习了黑人平权运动下的诗歌,这些作品质问了社会的不平等。相比之下,现代诗歌和文学中,我们缺乏脚踏实地的诗人和歌手,更多的是浮躁而卖弄的作者和幻想家。许多创作未能深入体察民间疾苦,而是停留在华而不实的层面。网络上充斥着空想的小说和诗文,远离现实问题的根源。这种现象凸显了对真实社会关切的缺乏。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特征及其在自媒体中的应用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具有不同的特征: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而私人产品则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具体定义如下:
- 私人产品: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竞争性。一个人使用该物品会减少其他人对它的使用,而这些物品通常需要付费或拥有所有权。例如,食物和衣物。
- 纯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例如国防和法律服务,一个人的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人的使用,也无法阻止其他人使用。
- 准公共产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例如教育和公共公园,一个人的使用会影响其他人的使用,但不完全阻止其他人。
- 公共资源:具有消费中的竞争性但没有排他性。例如空气和森林。使用这些资源会减少其他人的使用,但无法完全阻止其他人的使用。
- 俱乐部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例如电影院和健身房。一个人的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人的使用,但可以阻止未付费或未加入俱乐部的人使用。
这些公共属性可以转化。例如,高速公路在正常情况下可能作为俱乐部产品(收费),而在特定时期(如春节)则可能转化为公共资源(免收费)。
在自媒体运营中,文化产品的生产可以从公共性和私人性两个维度来考虑:
- 私人性内容:通常接触和使用的人较少,主题较为狭窄和个性化。例如,特定的产业经济学问题。
- 公共性内容:具有更广泛的受众,通常涉及较普遍的主题和共性。例如,经济学基础知识。
因此,自媒体应优先生产具有公共性的内容,以吸引更多观众。母题(如经济学)比子题(如产业经济学)受众更广泛。在教书育人、讲书授课以及著书立说等方面,生产公共性内容也是吸引受众的有效策略。
@ 松易涅 / SungYiniehRSS